“傅统领说尔雅公主与她那名多出来的侍女手臂上都纹有花朵图样?”方紫岚微微皱眉,“狄戎之部多有刺青风俗,便是纹了一朵花,也算不得什么……”
她说着顿了一顿,“还是说,你认得那是什么花?”
“若是傅统领确定没有看错……”郑琰抿了抿唇,好一会儿才再次开口道:“据我所知,那是吉祥花。”
“吉祥花?”方紫岚疑惑道:“那是什么花?”
“狄戎之部传说中的祝福之花。”回答她的人是萧璇儿,沉声道:“只是,这种花已经消失百余年了。”
方紫岚愣了愣,看向郑琰问道:“吉祥花消失了百余年,郑琰你又是如何识得?”
郑琰垂眸不语,萧璇儿略一思索,开口道:“方大人不必为难郑将军,若是我没有猜错,郑将军应是从卫国公大人处得知。”
“我……”郑琰犹豫了片刻,最终解释道:“我不是从卫国公大人处得知,只是卫氏亲兵刺青时,曾提到过这个图样,被我不小心听到了。我听他们对此讳莫如深,便好奇心起,偷偷调查了一番,辗转得知了吉祥花是何物。”
卫昴,卫氏亲兵?方紫岚这才想起卫昴的生母是蛮族女奴,难道她竟是狄戎人吗?
“方紫岚!”阿宛蹦蹦跳跳地跑了进来,“我听说狄戎使团提前入京了……”她站定之后才注意到萧璇儿和郑琰,不由地倒吸一口冷气,“你们在议事?”
“无妨,此事你也可以听。”方紫岚敛了神色,阿宛倏然瞪大了双眼,“什么事我也可以听?”
“花花草草的事。”方紫岚扬了扬下巴,示意郑琰继续说,他便说了下去,“吉祥花是狄戎之部的圣花,只有守护部族的巫氏长老才能纹这种图样。”
方紫岚眉头紧锁,“巫氏长老是什么人?”
“这我就不知了。”郑琰摇了摇头,萧璇儿接口道:“狄戎之部中有一族巫氏人,相传他们精通巫医蛊术,不仅能医死人肉白骨,还能占卜预言吉凶,是以被历代狄戎之部首领奉为座上宾,世代守护狄戎之部。”
“这般厉害,听起来与汨罗的阴阳家有得一比。”方紫岚状似不经意地提了一句,实则是在听到蛊术之时,便隐隐意识到了不对劲。
“倒是被方大人说中了,狄戎巫氏与汨罗阴阳家确实有交。”萧璇儿娓娓道来,“百年之前,汨罗最后一位大祭司的母亲,便是狄戎巫氏。”
“你说什么?”方紫岚眼中闪过一抹不敢置信之色,萧璇儿的声音低了几分,“有传言说是阴阳家那一任少主诓骗了巫氏女,只为利用其血脉,诞下汨罗最强的大祭司。此传言真假难辨,但当时的汨罗皇帝确实借了那位阴阳家少主之手,对狄戎之部出了兵。”
“那一战我也曾在书中看过,狄戎之部损失惨重。”方紫岚的神色晦暗不明,“在那之后,狄戎之部与汨罗争斗不休,至今已有百年,期间既有短兵相见,也有伺机暗杀,甚至于在大京初建与汨罗开战时,狄戎举部来投,宁愿一部之人皆做刀,也不愿与汨罗共处。”
诸葛钰径自问了下去,“明日一战,岚姐姐有几分把握?”
“五成吧。”方紫岚说着坐到了诸葛钰面前,“毕竟打着换人的幌子,无论如何也要把戏做全了。届时我不是被绑走的,就是被打伤了拖走的,要全身而退想来也没那么容易。”
诸葛钰看向方紫岚,她的神情是明显的踌躇难安,让他心中也多了一丝隐隐的担忧,“岚姐姐怕劫匪出尔反尔,不愿放了华纳斯?”
“放不放人都不是问题。”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,“只要能见到华纳斯,我就总有法子把她带回来。但我怕的是明日根本就见不到华纳斯,那就糟糕了。”
“若是明日见不到华纳斯,岚姐姐意欲何为?”诸葛钰定定地看着面前的人,只觉得心中不安愈发浓烈。
方紫岚眼中闪过一抹决绝之色,“那就只能深入虎穴,人挡杀人神挡弑神,直到把华纳斯救出来为止。”
“这般胆大妄为,过于冒险了。”诸葛钰不赞同地摇了摇头,方紫岚却勾起了嘴角,“阿钰是在担心我?”
诸葛钰没有回答方紫岚的问题,她也不甚在乎,自顾自地说了下去,“我记得当初诸葛公子也是对我疑心深重的那群人的其中之一,纵是北境之战中我拼尽全力九死一生,诸葛公子也不曾真正信任我。怎么如今反倒会忧心我的生死?”
她不动声色地换了称呼,神情也变得凌厉了几分,“我若是死了,诸葛公子与陛下心中的石头想必也能落下了,对吗?”
“时移势易,人都是会变的。”诸葛钰幽幽开口,清亮的眼眸变得深邃了许多,“方大人胆识过人身手不凡,行事作风让人不得不钦佩。在没有任何证据之前,我选择信任方大人。只不过……”
他说着顿了一顿,“方大人身为女子,未免过于拼命了。”
方紫岚轻笑出声,笑容中有苦涩无奈,但更多的是坚定不移,“诸葛公子出身世家,顺风顺水习惯了,从不会花费太大的力气。而我不一样,若是不拼命,也许连活下去都做不到。”
闻言诸葛钰不由地怔住了,他这才明白,原来自己也是存有偏见的那一位。
这世道对每个人并不公平,有人凭借出身就能锦衣华食,可有些人仅是吃饱穿暖就要竭尽全力。
在他面前的方紫岚,身为女子立于北境之主的高位,无异于是走在刀刃上。
背后多少双眼睛盯着,明枪暗箭防不胜防。她没有立于不败之地的底气,却偏偏用一刀一剑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。
“还有一件事,我……”方紫岚的声音拉回了诸葛钰的思绪,他看着眼前面露难色欲言又止的人,接口道:“岚姐姐有话不妨直说。只要我能做到的,赴汤蹈火在所不辞。”